主辦單位: 麻城市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 mczfw@163.com
![]() |
湖北日?qǐng)?bào)訊 彭俊平
油面是手工面,也叫掛面。麻城東部山區(qū)的張家畈、木子店,做出的油面又多又好。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它是農(nóng)家的奢侈品;而今物質(zhì)豐富,它又成了市場(chǎng)上的搶手貨。
山里人把做油面叫牽面,牽面的師傅叫面匠,牽面有專門的面坊。
冬天是牽面最好的季節(jié),也是面匠師傅最忙碌的時(shí)候。頭一天,主人把一桌面的面粉大約四十五斤送到面坊,第二天凌晨四五點(diǎn)鐘,天還沒亮,面匠就來到面坊,稱好面粉的重量,估算著放多少鹽,有時(shí)添上一點(diǎn)老面,把粉倒進(jìn)和面盆,加水和面。
和面用的大盆子直徑有60厘米左右,叫面缽子,土陶制成。和面是要?jiǎng)诺?,面匠總是一邊拌面一邊加水,慢慢的把面粉揉成一團(tuán)。和好的面要均勻沒有顆粒,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否則成不了條狀。之后加上食油再次揉勻,放在案板上盤成粗條狀,一層一層旋著放回面盆。
接著,面匠開始整理面籠子,一個(gè)長方體的箱體,寬和高都在四五十厘米,長約2米。面匠坐在面盆前,在特制的木柱子上插上兩根面筷子,面筷子長約三四十厘米,將面條盤滿面筷子,放進(jìn)面籠子,這個(gè)過程叫做“行面”。然后,面匠開始安裝面架子,面架子有兩個(gè)帶墩的柱子和兩個(gè)帶孔的木板組成,上下橫著面板,豎在陽光極好的院子中,等待面條上架。這時(shí),忙碌了一上午的面匠可以歇一會(huì)了。
午飯后,冬日陽光朗照。面匠師傅打開面籠子,把行好的粗面拿出來,插在面架的孔內(nèi),雙手拉住面筷子往下拉面。拉面要用力均勻,節(jié)奏明快,力度適當(dāng),一直拉到面條可以插在下面那塊板的孔內(nèi),固定好,在太陽下晾曬,曬到半干時(shí)彎起再曬,曬干了,收起來放在案板,用刀子沿著面筷子一切,面條收攏,用麻線或皮紙一扎,一籽油面就成功了。附在面筷子上的叫面頭,面頭收攏,同樣是一道難覓的美食。
油面開胃可口,寒冬臘月,煮上一碗,灑些地蔥,放些臘肉,香氣襲人。拿篾制的簍子裝上幾籽面,放幾個(gè)雞蛋或者幾根油條,又是一份極具禮者心儀的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