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 麻城市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 mczfw@163.com
我在《麻城婚俗文化初探》一文中,引用大量的史實、詩文,延著民俗這條線,從傳說到譜牒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新史料,從而論證上古時代的婚俗在麻城得到承襲!那么,伴隨上古婚俗的上古漢語,是否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得到遺存?返過來說,如果在我們?nèi)粘I钍褂玫脑~匯之中,還保存著一些古老的詞語的話,這一論證就很有說服力!本文試圖從三個方面,來談?wù)劇奥槌欠窖浴睂χ袊糯鷿h語的傳承,并希望從中尋找到它的源頭。
一、珍珠般點綴于古典名著中的麻城方言
15年前,初讀世情小說《金瓶梅》,發(fā)現(xiàn)書中的俚語方言,大多是我們麻城口語,那是就產(chǎn)生了寫作這篇文章的念頭,因如珠似玉的俚語,甚至連語氣助詞和氣聲詞,與小說中的淫穢描寫纏繞在一起,很難分開,故久而未寫,今撂下這部書,從另一部名著《紅樓夢》著手,試析頻頻出現(xiàn)在這部古典小說中的麻城方言。如第二十一回賈二爺趁著大女兒出痘和多姑娘幽會時的色情描寫,是惟妙惟肖,出奇的是,這么快活的事,競讓一個叫平兒的丫環(huán)看見了。這個從不妖艷,本是好心為他向鳳姐保密,書中接著這件事寫道:“賈璉見他(平兒)嬌俏動情,便摟著求歡。平兒奪手跑出來。急得賈璉彎著腰恨道:‘死促狹的小娼婦兒,惹上人的癮來,他又跑了’……”寫得別有情趣,令人叫絕。我不僅要贊揚曹氏手法的高妙,還要稱贊他恰如其分的運用了“死促狹”這句方言。麻城方言-促狹(方言讀音初卡),指不給人方便、幫助才叫促狹,從沒聽人說過賈二爺?shù)哪欠N“促狹”,這句方言,叫人回味無窮。人世間像平兒的這種“死促狹的小娼婦兒”太少了,賈二爺又占服鮑二的女人。鮑二媳婦死后,他把那個“一臉春色,常使他潤貼的”多姑娘賞給了鮑二,還附送上二百兩銀子……其中,“潤貼”一詞也是麻城特有的方言。還有一章節(jié),描繪酒宴場面,食品在“猩唇熊白”之上的佳肴是鮫肖(麻城方言讀刁肖音),而麻城恰把檔次最高的媒八餐叫鮫肖席。又如第二十六回:“怎么又要睡覺、你悶得很,出去逛逛好不好?”其中“悶得很”、“好不好”都是麻城口語,總之,這方面的俗語方言還有很多,這里不必徵引,細細讀業(yè),它們?nèi)缯渲樗频狞c綴其中,為這部奇書增添了許多玫麗的色彩。
二、古老的方言,源于詩書史冊
麻城方言源于何時?見于何處?雖不曾有人研究過,但稽史有據(jù)而可查。本章節(jié)從一個人的出生到死這兩個人生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再結(jié)合街巷村野外爬習(xí)俗,粗淺的挖掘一下“麻城方言”的源頭。其源有二。
麻城東部地區(qū),至今還保存著一種古樸的生育習(xí)俗:嬰兒出生后第三天(俗稱“三盅”),由外婆、奶奶、接生娘等一群人,把寶寶抱到野外一棵泡樹下,讓他在樹干上爬,邊爬邊說:“伢伢,像泡桐樹,見風(fēng)長!”
有學(xué)者考證這風(fēng)俗,說不知起于何代,然而斷定自秦至今未改;有的說大概是先秦流行“立木于野……男婦旋躍其下”習(xí)俗的衍變。我認為這些說法都不妥,要弄清它的來龍去脈,首先應(yīng)在“像泡桐樹”這句口語上尋找源頭。《淮南子》簡單記錄了嬰兒出生后的習(xí)俗:“養(yǎng)由基……擁柱?!焙沃^“擁柱”?《太平御覽》卷81解釋為“擁樹”,清代著名學(xué)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卷14補充道:“擁柱當為擁樹聲之誤,擁樹實為抱樹也(筆者注:這里柱,讀樹音,柱、樹的上古音皆為韻聲,按古律,韻聲而義近,故柱樹相通)!”古書上這幾個字組成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在的話,說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要讓他抱抱大樹!幾千年來,“抱樹”訛傳為“泡樹”,泡樹乃泡桐也!民間傳此樹有“三傻”特性,即傻長、傻重、傻高,所以倍受人們喜愛,用它來比喻孩子的成長,是再恰當不過的。其實,有關(guān)此習(xí)尚的記載,史書早有著錄,如今存元刻本《前漢書·地理志》中,洋溢數(shù)篇,蔚為大觀;南朝梁宗檁在《荊楚歲時記》里,也確定不了這一風(fēng)俗的起源,模糊地說“或云起于戰(zhàn)國”;有的野史說“六朝時尚朝野風(fēng)靡”……不管源頭在哪里,但千古不衰,流傳有緒?!跋衽萃洹边@一土俗口語,實是“擁柱”的原始渾號,盡管風(fēng)移俗易,麻城人世代口耳相傳,才使這個古老的習(xí)俗沒有湮沒。探其源尚古,又載于數(shù)典,古今輝照,雅以為源。此其源之一。
開國功臣許世友,祖籍麻城,戰(zhàn)爭年代,曾多次組織敢死隊。血戰(zhàn)中,他總是喊那曾震撼過毛澤東的話:“同志們,跟我沖!戰(zhàn)死的每人一口樅樹大棺材!”何謂“樅樹大棺材”?麻城習(xí)俗,人死后,有口樅樹棺材進葬算是福氣!樅,音cōng,讀從音,麻城人把“松”念“樅”,故“樅樹”指“松樹”,樅樹棺材實為松木棺材。征伐爭戰(zhàn)中,對殉國者賞賜樅樹大棺材,不是許世友獨創(chuàng),歷史上早有這樣的先例,如《漢書·霍光傳》有“賜……樅木外臧槨十五具”的故事,這在當時是夠氣派的。顏師古在注解“樅木”一詞時,為了提高它的身價,引用《爾雅》、《毛詩傳》中的原句:“樅木松葉柏身?!薄逗蓖ㄖ尽窊?jù)此注稱樅樹為柏木,結(jié)合麻城方言,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明顯的錯誤。《爾雅》中還有許多麻城口語記載,提到這部古書,相傳是周代周公所撰,也有人認為是孔子門生所作,但一致認為是秦漢間才輯文成書,可以肯定,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不管怎樣說,可見“樅”音也是上古語音,論其淵源,溯至周漢,又厥為史實,不可不信。此其源之二。
這些散落的民間的方言俗語,原來出入于詩史書冊,歷時悠久,多么值得我們自豪??!
三、麻城-古語遺存之地
麻城方言因?qū)俦狈椒窖?,表面接近普通話,其實?fù)雜難懂,因為它是古代中原漢語的后裔。上古乃至秦漢時期的吳楚方言,夾雜著大量的古老的詞語,積淀在麻城方言的底層,故形成了自己古老而獨特的面貌。東漢楊雄作《方言》,收藏了一些吳頭楚尾的方言詞,其中有些詞很有生命力;又如馮夢龍《古今談概》說光黃間把錢叫“二哥”。我沒二哥,是沒錢的意思。他還考證“二哥”是從“以孔方為家兄”演變而來的。河?xùn)|一帶,至今還把錢叫“二哥”;還說“吳楚謂人死者皆曰不在了”,某某人死了,麻城方言就說:“他不在了”,可見自漢至明代已有此語。這些古老的方言,仍舊活躍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對話之中。
由于社會劇變、歷史變遷等原因,到了西晉末年,大部分北方的土族人,為了躲避戰(zhàn)亂而渡過長江,就必須停留于麻城?!度街尽份d:“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大規(guī)模的向南遷徙,使中原漢語也開始融匯其他外來的語言。值得高興的是,麻城方言直接繼承了上古漢語,同時參與了中古時期的演變,但還是保存了一批古老的詞語。例如:“跤(腳),《爾雅釋畜》:“四跤皆白”,注:“跤,膝下也?!薄摆ぃㄒ梗队衿罚骸摆?,夜也”(因夜完后是第二天,麻城方言中的“冥,指第二天)?!笨裕ú兀都崱罚骸翱?,口浪切,藏也?!边@些詞至今還是麻城方言里的基本詞。唐代詩人顧況曾作了一首《囝詩》,詩人自注:“囝音蹇;世俗呼子為囝。”可見“囝”是唐代漢語中特有的詞?,F(xiàn)在,我們那個村莊都有幾個到十幾個叫“囝”的小男孩,這個詞從那時一直沿用至今。最值得驚異的是,麻城人對懷了孕的女人說:“此人有身子”,而“身”字的甲骨文是一個挺著大肚子舉著手的胖子,胖子肚子上有個突出的小點,許多中外學(xué)者及漢學(xué)家考證這個小點不是肚臍眼,而是代表一個新的生命,麻城方言“有身子”有力地支持了這一注腳。
還有什么可說呢?麻城方言,實是上古漢語,上古漢語陪伴著上古婚俗,真正在麻城得到遺存!說到它的源頭,是與祖國文明的起源緊緊連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