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 麻城市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 mczfw@163.com
婚俗傳統(tǒng)是中國古老文化傳統(tǒng)中的犖犖大者。人類自從跨進文明門坎的那一瞬間起,古老的婚俗文化已趨發(fā)育而形成。而千古悠悠,彈指五千年,由于文獻不足,我們很難對虞夏殷周之婚禮敘述其詳。而研究這一古老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傳統(tǒng)的形成及其特點和演變,去揭示上古社會的婚姻制度,及人類最古老的婚姻文化的各個層面,最好而唯一的途徑,先在風俗留下的蛛絲馬跡之中去尋找它的蹤跡!因婚俗是民俗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在眾多的民俗中,是否有相沿不變而又保存得十分古樸的遠古婚俗遺風呢?
一、遠古遺風,麻城人黑夜娶親
麻城迎娶,雷打不脫是深夜,這就是區(qū)別其它地方迎娶多在白日這一特征。且黃昏開始準備,人們對大紅蠟燭非常重視,顏色非紅不可,富裕人家還在燭身上繪出龍鳳等彩飾,謂之“紅燭”、“花燭”或“喜燭”,轎子或車也是紅色的。新郎迎親,還要執(zhí)燭于轎子前面,這大概就是古禮“從車二乘,執(zhí)燭前馬”之遺跡……而女方家也同樣張燈結(jié)彩,大紅紛掛,新娘未上轎子之前,邊哭邊在娘家舉行拜別的禮儀,不知不覺,“三星”偏向了屋隅,這時,新娘裹著頭巾,接過“上頭娘”用紅布束的一小捆劈柴上轎了(這一“小捆劈柴”是什么習俗?是《詩經(jīng)》里上古“束薪”習俗的承襲嗎?待后細細考證)。
二、處女花燭之夜
新郎執(zhí)燭于轎子前,新娘頭也不回地跟著新郎回到洞房。洞房里是什么樣?北周庚信《庚子山集》卷三《和詠舞》詩:“洞房花燭明,燕馀雙舞輕?!蹦铣芜d《何記室集》中《看伏郎新婚》詩:“何如花燭夜,輕扇掩紅妝?!钡搅嗣鞔?,婚禮場面又是怎樣呢?據(jù)民國十二年邑東沈莊葵《梅氏宗譜》記載:“西陵三老”(麻城在晉代為西陵縣)梅之渙在萬歷年間曾兩次邀請好友馮夢龍赴麻城講授《春秋》。馮在游歷麻城時,對這里的婚俗很感興趣,于是創(chuàng)作了《情史》等一系列小說。《情史》描述張老頭的女兒麗春擇婿的全過程:“張公倩媒,擇曰下聘,贅生入門,花燭之夕,極盡綢繆?!痹鯓泳I繆?怎樣風流?他們到了洞房又干啥呢?馮夢龍接著寫道:“到了房中,對結(jié)花燭,揭去方巾,彼此一看,各各暗驚……二人對飲合巹在明燭下?!本o接著,下文并沒有象明清小說那樣,千篇一律以花燭為中心來渲染婚禮場面,馮公柔筆一反,倒去描寫那一個甜蜜的處女之夜……
三、交杯酒,實為合巹酒
馮夢龍描述的“二人對飲合巹在明燭下”是什么意思?何為“合巹”?——“巹”是瓢。瓢——就是把一個瓠瓜從正中間勻稱地剖開,不管哪一個都叫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只,里面盛滿酒,挽起手來,對飲于明燭之中,何其古樸浪漫!對飲合巹,演變到了現(xiàn)在,實是交杯酒。喝了交杯酒后,青年男女在“燭”下成雙成對永結(jié)同心,接著是“處女夜”,這時的婚禮進入了神圣的階段。
四、“一小捆劈柴”就是《詩經(jīng)》里反復歌詠的“束薪”
麻城人黑夜娶親,自然離不開照明工具。要弄清“一小捆劈柴”所隱含的意義,這要從古人婚禮的照明工具談起……
《詩經(jīng)》中歌詠新婚的情詩有許多,其中《唐風·綢繆》第一章寫道:“綢繆束薪,三星在天?!睆脑娨饪?,婚禮是在夜間舉行,上古祖先用細小的柴薪,密集地捆束在一起,類似于后世的火把,難道“火把”就是古人婚禮上的照明工具嗎?《禮記·內(nèi)則》也同樣記載過夜晚舉行的婚禮,“夜行以燭,無燭則止”,從迎親到各種儀式的婚禮過程中,燭有著特殊的作用,《禮記·曾子問》中有“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燭”的敘述,從中可以看出,女方家不但要燃燭,男家更要燃燭以示莊嚴、隆重。難道上古人所用的“燭”就是現(xiàn)代的蠟燭?并非也。章太炎就此事在《檢論·訂禮俗》中說:“漢初主燭,不過麻蒸,后漢之季,始有蠟燭?!边@種說法使人信服。但對于漢代之前的一切照明工具,后代文人在記述之時統(tǒng)統(tǒng)而稱“燭”,但并非現(xiàn)代的“燭”,也并非是用“蠟”制成的,從“綢繆束薪”詩句來看,是以薪草為材料,細密纏束而成,可大可小。大的如《詩·小雅·庭燎》寫公侯們晚上朝會時有“庭燎之光”的句子,《毛傳》注曰:“庭燎,大燭。”又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描繪諸侯集會“賓至,甸設(shè)庭燎”;小的則用手執(zhí)之,如《禮記檀弓上》:“童子隅坐執(zhí)燭?!敝劣跔T的具體做法,賈公彥在《儀禮注疏》說:“以葦為中心,飴蜜灌之。”聞一多在《莊子內(nèi)篇校釋》中進一步明確指出“燭”的制法“古無蠟燭,以薪裹動物脂肪而燃之,謂之曰燭?!庇缮厦娌牧?,我們可以斷定,所謂“束薪”就是上古婚俗迎親儀式中所用的照明工具。由于婚禮是在夜晚舉行,所以它成為人們格外重視的必備品,經(jīng)歷漫長的原始禮俗及時光的沖洗,“束薪”演變圖如下:
束薪(明變)→火把→花燭→臺燈
?。ú蛔儯±ε瘢ㄏ笳骰橐龅闹匾锲逢愒O(shè)而承襲沿用至今)
任何人喜歡追古溯源,“束薪”便逐步演變?yōu)橐环N象征婚姻的儀式,進而又演變?yōu)椤耙恍±ε瘛倍鴰е既说亩Y儀特征,還在婚禮中起著缺不可少的象征物品還在流傳,“一小捆劈柴”,它象征性的方式流傳在后世的婚禮世俗之中,形成了一種文化傳統(tǒng),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麻城婚俗之中得到印證。
五、古老的禮俗,一種獨特的民俗現(xiàn)象
除“一小捆劈柴”是遠古婚姻最古老的見證和象征之外,麻城婚俗中還有很多很多東西值得研究。因古人尚存于茹毛飲血的原始膜拜生活之中,他們對象征生存的婚姻極其重視,結(jié)婚禮儀也復雜繁多。這里,簡單地記述一下麻城婚俗的范式,婚禮所用物品及古禮的演化等……
婚禮范式:婚禮基本遵行六禮。先是納征。男家給女家送去“餅子,鵝毛扇,萬壽桃,魚肉”等六種財禮,如女方收納,則婚成矣,接著就是迎親。婚禮分通婚和成禮兩個階段過程。通婚則要大鬧洞房,吟詩作對;成禮則在女家。通婚過程中還有一系列習俗,如哭嫁,拜堂,回門,拜別等都原汁原味地保存在麻城婚俗中。這里重點說一下“哭嫁”:此習俗在解放前后還比較盛行,是古俗的衍化,新娘因與父母離別思親而哭,《禮記·曾子問》卷六中有詳細的記載。新娘哭嫁的內(nèi)容多是哭別家人的話,也有哭罵媒人和丈夫的,因與時代潮流不合,顯得假氣,故在城鎮(zhèn)已經(jīng)絕跡,部分山區(qū)正流行著。
黑夜娶親,是麻城婚俗的主要內(nèi)容。沿古禮秉燭夜迎遺跡演變表如下:
束薪→打火把→執(zhí)燭→掌彩燈→舉大燈籠→提馬燈→打手電→提電瓶
親迎實例備忘錄
爹爹迎親時→舉大燈籠
爺爺迎親時→提馬燈(母親當時只九歲,馬燈被我收藏)
劉明西自己→卷著褲,打手電!
六、麻城婚俗,遠古遺風
這種風俗為什么能在麻城得到保存呢?這不僅要從婚姻方式上看,也要從社會制度的變遷上來看,才能理解古禮存在這一事實。參照存在于麻城民間婚禮習俗這些活生生的資料,來研究古代婚姻禮俗,再以《禮記》中的有關(guān)章節(jié)為依憑,兩相印證,為我們了解上古社會的生活實態(tài)提供了新的線索!但《禮記》為何書呢?《禮記》是先秦舊書,記錄了七十個圣人的微言大義,篇篇出自儒家之手,師法孔子,保存宗法,足以代表那個遠古時代的社會意識和思想,故是歷朝歷代研究婚俗的唯一資料,麻城始終與《禮記》婚俗一脈相承,多種獨特的民俗現(xiàn)象,真是令人不可思議而又令人驚詫???
七、麻城——夏文化遺存中心
從“黑夜娶親”、“處女夜”到“回門”、“拜別”這些眾多的習俗溶在一起,組成了一套嚴整完密的婚俗內(nèi)容。既然婚俗是民俗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這種獨特的民俗現(xiàn)象,真是夏文化的遠古遺風嗎?弄清它的來龍去脈,還得從《唐風·綢繆》這首歌詠新婚婚禮場面的情詩談起。詩的第一章寫道:“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詩的二、三章的意思基本相同,只不過“三星”有所移動,即“三星在隅”、“三星在戶”、何謂“三星”,即“參星”也!無論“三星”在天,在隅或在戶,朱熹《詩集傳》里認為是指同一個晚上,僅此可以說明婚禮是在夜間舉行。那么迎娶時間又是什么時候呢?此詩在《詩經(jīng)》中屬唐風,唐又為夏族故地,其婚禮俗必然受到夏族古風的影響,《禮記·檀弓上》說“夏后氏尚黑”,在這種民俗意識下,新郎新迎定在黃昏后,甚至越黑越好,乃至深夜進行,所用的物品也必然是黑色,如《儀禮》卷二《士昏禮》記載親迎新娘說:“主人……熏裳……從者畢玄端,乘墨車,從車二乘,執(zhí)燭前馬,婦車亦如之”。賈疏引鄭玄《目錄》云:“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编嵭凇秲x禮》注中說:“親迎必用昏時”,《說文解字》云:“禮娶婦以昏時”,郭沫若《金文叢考》也云:“婚同昏,以昏為期,古禮之遺存”,所有這些史料所指的就是源于夏族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麻城古代三維幾何圖》參見拙文《李贄與釣魚臺》載于《麻城文學》1998年第一期)有關(guān)之外,最重要的與本邑人“禮尚往來”、“知書達理”更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各種版本的《麻城縣志》有大量篇幅記述這種風俗。相傳孔子周游列國時,在夫子河還真的實行過“男女有別”、稱贊男女婚嫁“以昏為期”是最美妙的事情,因此亦可推測虞夏文化傳統(tǒng)在麻城“化為民俗”而生根,保存的種種遺跡就不很困難了。以麻城為中心的夏文化婚俗,已引起中外學者的關(guān)注,它連綿五千多年的生命力,在原有傳統(tǒng)習俗的基礎(chǔ)上加以繼承,是很值得深思的!
八、研究方向與功能
因婚禮文化是古今世界必須而又必然流傳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通過它可以折射出民俗方面的許多重要內(nèi)容。自從發(fā)現(xiàn)了麻城婚俗,雖然它沐浴了五千多年的風霜,但其中保存上古的史料仍舊很多……依據(jù)麻城婚禮,可以對上古禮俗作精湛的研究,再參照《禮記》中的有關(guān)章節(jié),揭示上古社會的婚姻制度,形成和禮儀,是研究上古婚姻文化而搜集到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資料最好的一個途徑!我們還可以從麻城婚姻民俗之中留下的種種婚姻方式來看待民族興衰的過程和社會制度的變遷……總之,研究這一課題,除了上述方向和功能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麻城古城的文化品味及創(chuàng)造文化產(chǎn)業(yè)而搖旗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