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 麻城市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 mczfw@163.com
---談襯托的作用與 分類 輝 暉
在中國畫里有一種技法叫“烘托”,就是用墨水或淡彩在所要著重描繪的景物外部大肆渲染,使景物更加鮮明和突出。譬如要畫月亮,就在月亮的外部涂上幾筆淡淡的云,那月亮就被渲染得分外突出了。這種“烘托”法在修辭學里被稱為襯托。即在描寫某一事物或某一情境時,不直接描述本體,而是用與本體相類、相關或相反的事物從旁陪襯,這樣,兩件事物或兩樣景物,一主一次,一個襯托另一個,如綠葉扶持紅花,客體烘托主體,使得主體更加鮮明突出。宋代李清照的詞《鳳凰臺上憶吹簫》表達相思之情,卻不直說,而說成“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用的就是這種方法。訴說自己的消瘦既不是由于病酒,又不是為了悲秋,而是因為愛人遠去,難以挽留,分別之后又相見為難,只有悠悠綠水似乎領會到她終日凝望的深情。由于襯托方法使用的巧妙,相思之苦表達得非常宛轉細膩,十分耐人尋味。
清人劉熙載曾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事物與事物之間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在寫作上運用這種方法可襯托中心,突出主題,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襯托這種方法早在《詩經》里就已經被很好地運用了。如:《國風·君子于役》,描寫婦人懷念久役于外的丈夫:
雞棲于時,日之西矣,牛羊歸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用雞棲、日落、牛羊歸來,襯托出婦人對出征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之情。
漢樂府詩《陌上?!罚瑯O寫羅敷之美,從未正面著一個字,正是“襯托”的妙法所在: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過路的人情不自禁地放下擔子,摸著胡須,注視美麗的羅敷,少年們見羅敷美麗,脫下帽子整理發(fā)巾,用故意做作的舉動來炫耀自己。耕者、鋤者歸來彼此抱怨,只是因為看羅敷而耽誤了勞作。這里,虛筆寫實,“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如此強烈地被吸引,一個美妙無比的少婦形象,不就活現于眾人面前了嗎?
襯托通常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正襯,就是正面襯托,利用同主體事物相類似的事物作陪襯,即根據事物類似的條件,以賓襯主,以彼襯此。如: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毛澤東《送瘟神》)
上聯用盎然的春意,襯托下聯,贊揚偉大的中國人民。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魯迅《藥》)
這里,寫天色、鳥蟲不是本意,而是以此來襯托秋天后半夜的空曠和沉寂。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簫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起了。(魯迅《故鄉(xiāng)》)
描寫深冬時節(jié)陰晦的天氣,蒼黃的天空和簫索的荒村,是為了襯托“我”的悲涼的心情。
反襯,就是從反面襯托,利用同主體事物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或以好襯壞,或以劣襯優(yōu),或以悲襯喜,如此等等。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籠罩了全市鎮(zhèn)。人們都在燈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靜。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魯迅《祝?!罚?/span>
雪花從來就是落地無聲的,為了反襯環(huán)境的寂靜,這里卻把它寫成似乎發(fā)出了瑟瑟的聲響。
六朝詩人王籍《入若耶溪》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佳句,響徹林間的陣陣蟬聲,山谷悠然的宛轉鳥鳴,以“動”襯“靜”,“動”中求“靜”,使用的就是反襯手法,山間的寧靜氣氛被烘托出來了,奇特的藝術效果產生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襯手法用得相當成功:
荷塘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樹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里,蟬聲與蛙聲雖以“熱鬧”形容,卻反襯得本來幽靜的月光下的荷塘氣氛更加幽靜,作者淡淡的的哀愁,也就從字里得間流露出來了。
清人王夫之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狈匆r的妙處也正在此吧!
文學作品中,借助典型環(huán)境塑造人物形象經常使用襯托方法,因為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每個人的活動總依賴一定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為人們提供了生活的舞臺、背景、和道具,決定著人們的愛好、興趣、習慣和作風。馬克思說:“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span>
環(huán)境描寫在寫人敘事類的作品中,就如同“綠葉”對“紅花”的作用一樣,雖然只起陪襯,但少了它,還真不行。如:
母親走到街上,嚴寒干燥的空氣緊緊地包圍住她的身體,直透到咽喉,使鼻子發(fā)癢,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高爾基《母親》)
這然段話表面上是寫自然環(huán)境,但實際上是借此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襯托人物內心的緊張,從而寫出“母親”初次參加散發(fā)傳單這一活動時緊張、害怕的心理特點。
這可說是以景襯人,而以人襯人更不乏見?!睹骱勇爼肥沁@樣寫黑妞說書的:
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筒,夾在指頭縫里,便丁丁當當地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jié)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fā),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所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黑妞的唱藝,可嘆為觀止,足見其唱腔之美,而議者卻說:“她的調門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這里采用的即以人襯人之法,以黑妞襯白妞,黑妞演技高超,而白妞更勝一籌,自然是達到了出神入 化的地步。
朱自清先生當年置身于清華園孤寂的荷塘邊,聯想起江南采蓮的舊俗,想起樂府詩《西洲曲》里描寫采蓮的情景,實際上是用來作古今對比的,今天死氣沉沉的,而那時是多么的歡暢痛快,用以襯托自己對自由生活向往的情懷。同樣,在《綠》這篇文章中,為描寫梅雨潭的綠色清亮、鮮嫩、柔軟、純凈,從視覺、感覺、觸覺幾方面用比喻聯想。在此基礎上,使用對比和襯托的方法,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俗話說:“紅花還綠葉扶”,有了陪襯的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被陪襯的事物才會顯得列加突出,主題才會得到更加充分的說明,思想感情的表達才會更加強烈,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得了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