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 麻城市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 mczfw@163.com
將幸福寄托于外界或外人,終究是不可靠的,因為所有幸福來源的本質(zhì)是不確定和不穩(wěn)定的,他們都如過眼云煙,隨機緣而定,難以把握。惟有我們自己才是幸福真正純正和持久的來源,幸福與否,關(guān)鍵在于我們個人的素質(zhì),尤其在于是否具有一顆偉大豐富的心靈。
如同動物無法逾越自然賦予它的那種不可更改的性質(zhì)一樣,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超出自己的個性,世界之大,于我們而言,只是可以被感受和認(rèn)知的那一部分。因此,盡管世界相同,各人卻大異其趣,有人認(rèn)為枯燥無味、索然無趣;有人認(rèn)為精彩紛呈、生趣盎然。通常的經(jīng)驗指出,生命中的主體因素之重要性對人生的快樂與幸福來說,遠(yuǎn)超過客觀因素。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勝過任何其他幸福,可以說一個身體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纏身的國王幸福得多。一個具有理智的人在完全孤獨的時候沉浸于自己的思想與遐思中,其樂也無窮。然而世俗的快樂,劇場、游覽、娛樂并不能使愚人免掉煩惱。一個良好、溫和優(yōu)雅的人,就是在貧乏的環(huán)境中也能怡然自得,而一個貪婪、充滿嫉妒和怨恨的人,即使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生命也是悲慘的。
那些出生在特權(quán)階層或帝王之家的人,相對于心靈偉大的人來說,只不過是為王時方為王,而具有偉大心靈的人,相對于他的心靈來說,永遠(yuǎn)是王。因為從我們內(nèi)心得來的快樂,遠(yuǎn)超過自外界得來的快樂。人的心性決定了我們是否能覓取較高生命精神價值享受的能力。心性能力如果不高,又不加以外在努力,別人或者財富是不能把他提升到人的一般快樂和幸福以上的,雖然人也具有一半動物性,但如果心性高的話,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樂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過一種舒適的家庭生活,與低級的伴侶一起俗不可耐的消磨時光。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即自足”。對于一個具有豐厚內(nèi)在的人來說,他在自己的國土里能自給自足,外在的輸入已無必要——不僅是不需要,而且也是外界無法提供。智者首要努力爭取的無過于免于痛苦和煩惱的自由,求得安靜和閑暇,以過平靜和節(jié)儉的生活,減少與他人的接觸。
一種平靜歡愉的氣質(zhì),快快樂樂的享受非常健全的體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潑,洞徹事理,意欲溫和,心地善良,這些都不是身份與財富所能促成或替代的,他們才是幸福持久深入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