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 麻城市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 mczfw@163.com
杏花村位于歧亭鎮(zhèn)北五里處,風(fēng)景秀麗,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同時杏花村也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人文氣息。她穿越唐宋,跨越清民,留下許多美好的故事。
一、杜牧與《清明》詩
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杏花村迎來了有“小李杜”之稱中的杜牧,他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杜佑是三朝宰相,可謂是標(biāo)準(zhǔn)的官二代,當(dāng)時他的仕途并不順利,和很多的文人一樣,性情剛直,厭惡奸邪,但不幸轉(zhuǎn)入牛李黨爭,被外放黃州。年屆四十,從京官到黃州這個“戶不滿兩萬,稅錢才三萬貫”的小州任刺史,心情是何等的惆悵!他一路出潼關(guān),跨中原,渡淮河,越大別山,到達(dá)歧亭,正遇清明節(jié),細(xì)雨蒙蒙,人困馬乏,回望故鄉(xiāng),失意、幽怨之情難以平復(fù),便想借酒澆愁。此時此景正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沒用,寫得十分自然,境界優(yōu)美,興味隱躍,流傳眾口,歷久如新,杏花村也因它而為世人所熟知。
二、蘇東坡與陳季常
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杏花村迎來了“千古第一文豪”蘇軾。因“烏臺詩案”,蘇軾被謫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沿著杜牧的足跡,懷著同樣惆悵的心情,來到了歧亭鎮(zhèn)杏花村,不同的是這里他遇到了好友“龍丘居士”陳季常,如果沒有陳季常,杏花村將與之失之交臂。
蘇軾和陳季常都是四川眉山人,且是世交。蘇軾早年在陜西鳳翔任通判,陳季常的父親陳希亮,是蘇軾的頂頭上司。據(jù)方山子中描述陳季常是官二代兼富二代,后來無意仕途,來到杏花村隱居。這時是他們分別十九年后的重逢,在“烏臺詩案”之前,蘇軾的仕途順利,陳季常一直沒有聯(lián)系他,只是默默的關(guān)注他,后聽說蘇軾被謫黃州,便出迎二十五里,正如詩文所說“元豐三年正月,余始謫黃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馬青蓋來迎者,則余故人陳慥季常也,為留五日,賦詩一篇而去?!标惣境U媾笥?!
蘇東坡在黃州的4年3個月里,4次到歧亭杏花村看望陳季常,而陳季常則7次到黃州看望蘇東坡。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景點(diǎn)與典故,最為著名的要數(shù)河?xùn)|獅吼了,公元1082年的深秋,蘇東坡第3次從黃州到歧亭杏花村看望陳季常,兩人圍爐而坐,開懷暢飲,直至深夜還談興正濃,陳妻柳氏借續(xù)茶之機(jī),提醒季常:“天色已晚,請?zhí)K大學(xué)士早點(diǎn)休息”,陳季常完全不予理會,后兩人又憶起當(dāng)年在四川眉州時的往事,聯(lián)系季常眼前的情景,蘇軾吟下《臨江仙》一首,詞前小引曰:“龍丘子自洛之蜀,載二侍女,戎裝駿馬,至溪山佳處,輒留數(shù)日,見者以為異人。其后十年,筑室黃岡之北,號曰靜庵居士,作此詞贈之,其詞曰:細(xì)馬遠(yuǎn)馱雙侍女,青巾玉帶紅靴;溪山好處便為家,誰知巴蜀路,卻是洛城花”。柳氏聽后,氣急敗壞,便大吼一聲,驚得陳季常拄杖落手,不知所措。由于陳季常的妻子柳秀英是歧亭河?xùn)|柳家塆風(fēng)月塘的人,與季常婚后夫唱婦隨,很是恩愛,見蘇陳兩人借以詞句調(diào)侃,很有想法,其嗓門大得驚人,戲稱河?xùn)|獅吼。蘇軾有詩云:“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p>
正是在陳季常關(guān)心與寬慰,蘇軾逐漸走出了惆悵的心情,人生的低谷,在歧亭便揮毫39次,留下了著名的《歧亭五首》,在黃州留下了前后《赤壁賦》《遺愛亭記》等名篇。公元1084年,蘇軾調(diào)任汝州,陳季常堅持送蘇軾到九江才回,可見在歧亭杏花村兩人結(jié)下了千古深情。
三、于成龍與宋賢祠
于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生于明萬歷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終年67歲,謚“清端”、贈太子太保。于成龍于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xué)士等職。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yù),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從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于成龍基本上是在黃州度過,差不多占他宦海生涯的一半,更曾以黃州同知的身份分鎮(zhèn)岐亭,與麻城岐亭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為什么要以黃州同知的身份分鎮(zhèn)岐亭?首先是由于這里地理位置特殊。岐亭地處光黃要道之上,在麻城縣西七十里,是麻城的西南門戶,與黃岡(今與歧亭相鄰之新洲原屬黃岡)、黃陂、黃安三縣交界,歷來為守淮要鎮(zhèn)。其次是這里盜風(fēng)盛行。這里多山,便于作案前后的隱形;又是水陸要津,便于作案前后的匿跡。再加上四縣交界之地,官府的打擊力度、防治部署不易統(tǒng)一,故而岐亭一帶盜風(fēng)更熾。明代在此設(shè)捕盜通判,清改黃州同知駐之,兼理黃岡、麻城、黃安三縣事務(wù),既說明官府對此地處于特殊地理位置的重視,也說明此地歷來難于治理。
于成龍到歧亭以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整頓歧亭社會治安,大剎盜匪之風(fēng),讓生民安居樂業(yè)。一是重整保甲制度,制《彌盜條約》十三條。二是文化教育,以宋賢為楷模,推行德教。公元1672年春,于成龍帶領(lǐng)歧亭士子到杏花村拜謁陳季常墓。見陳季常所留故跡全然而失,內(nèi)心惘然。于是與諸鄉(xiāng)紳相謀,在杏花村陳季常故址修建房屋數(shù)間。其一供奉陳季常、蘇東坡等宋賢,以宋賢們的道德情操潛移默化世人;再則就是成立士子書院,親選一方名師,讓歧亭的童子們在杏花村的名山秀水中安靜讀書,于成龍還經(jīng)常講學(xué)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