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 麻城市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 mczfw@163.com
——疫情危情中的基層融媒體傳播應對
周新天
2020年1月湖北武漢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延續(xù)到當下,從“全面管控”到“全面放開”,一直交織著“敵情”、危情、戰(zhàn)情、激情、悲情、輿情等各種社情大場景,可以作為審視研究當下或未來危機環(huán)境中傳播有用性建設性的典型實驗模型。這個模型還在演進之中。置身其中的現(xiàn)代基層融媒體組織應發(fā)揮平臺化傳播渠道和多元化產品形態(tài)的融合力,生成現(xiàn)場語境、通感語境、建設語境等友好交互媒介環(huán)境。這對于社會治理方現(xiàn)代治理能力、區(qū)域媒體傳播建設性影響力、公眾對媒介響應默契度諸方面具有意義。
一、現(xiàn)場語境
疫情肆虐,決一死戰(zhàn),時時處處都是抗疫現(xiàn)場,也是傳播現(xiàn)場,不僅社會是,連家族也是。家族群里熱心轉發(fā)來了《何時悠然望南山》:“閉關天天,坐立不安,渴望自由,遙望南山!何時人心安,何時拆柵欄,何時學生把書翻,眺望南山。何時物流搬,何時工地歡,何時民工進武漢,企望南山。何時常相見,何時握手談,何時舉酒杯碰盞,勝利敲鐘在南山!”
每當“敵情”不明、“悲情”彌漫之際,普羅大眾齊刷刷的目光投向當年“非典”英雄鐘南山。像《鐘南山的含淚哽咽讓人淚目!全國幫忙,武漢一定能過關!》[①]這樣滿載情懷的報道,一次次成功聚合讓舉國億萬人置身其中的“超級”現(xiàn)場語境。2020年1月20日晚9時30分央視“新聞1+1”采訪鐘南山。1月28日新華社記者專訪鐘南山。具有專業(yè)敏感的中國各頭部媒體跟進疫情各個階段,第一時間獲取鐘南山的信息,跨越一切時空隔離,向全網(wǎng)推送,播灑社會信心。鐘南山就是一個集萬千急盼于一身的現(xiàn)場語境“生發(fā)器”。
現(xiàn)場語境,簡言之,即盡可能接近和反映的典型原生信息環(huán)境,不僅指距離的接近,更包含信息生態(tài)。凡是缺失現(xiàn)場生態(tài)要素的傳播難免“生、冷、硬”。
作為本就置身于社群社情中心的權威發(fā)聲者,區(qū)域融媒體傳播機構具有全觸角條件,能夠進行宏觀、中觀、微觀的現(xiàn)場語境切換,滿足全媒體信息用戶對周邊危情、戰(zhàn)情的動態(tài)需求,隨之直接生成有用有效傳播力。當年,武漢市是重疫區(qū),人口一百三十萬的麻城市處于武漢東北高鐵、高速大門口,如果疫情潰口,一發(fā)不可收。防控每一步可謂牽一發(fā)動全身。當?shù)厝诿襟w中心大信息量第一時間傳導中央、省和當?shù)刂笓]機構決策的宏觀、中觀信息,全社會高效率動員干部、醫(yī)護、治安、運輸、志愿者和百萬人口。采集班組不滿足于宏觀中觀信息,集中采訪火力實施“一線探訪”(設此專欄),鏡頭逐一追蹤設立在市區(qū)和某鎮(zhèn)的重癥救治點現(xiàn)場(爭取許可的最近距離)、多處隔離點現(xiàn)場,直切本地信息用戶的知情權需求。
當?shù)氐谝焕伤撇∪顺霈F(xiàn)起,市人民醫(yī)院醫(yī)生陳敬鋒、王雙蘭夫妻雙雙上火線,雙雙被感染隔離,轉陰后雙雙返崗參戰(zhàn),兩人隔著玻璃門見了一面,雙雙揮手互致鼓勵。這一幕被蹲點記者羅曉光抓拍,迅疾傳遍當?shù)?。正月十五元宵?jié),人民醫(yī)院專門煮了湯圓分送到重癥室患者,這一幕再次迅疾傳開,鼓舞了百萬群眾對“隔離時代”的信耐。兩條視頻都得到中央電視臺新聞欄目青睞。拍攝離現(xiàn)場“近些,再近些”,其意義在于現(xiàn)場語境“無聲勝有聲”或“一以當十”的魔力。
接下來政府升級全封閉管控。第一天,采集班組把鏡頭設置在翡翠郡小區(qū),“探照”封關、消毒、代購、垃圾、居民反應合等各個關鍵的現(xiàn)場微觀信息,把“硬政策”的“柔操作”以微觀信息的現(xiàn)場語境呈現(xiàn),給市民吃定心丸,給小區(qū)推廣范例。這條從“小區(qū)物業(yè)化身代購員”切入的視頻當即被中央電視臺財經(jīng)頻道《第一時間》采用。
不止于此。移動互聯(lián)環(huán)境中,現(xiàn)場語境還被賦予新的技術含義。麻城融媒體采集班組敞開視野和觸角,主動打通社群中微信、微博、短視頻等“萬物生長”的生態(tài)圈,將“全息”觸角隨時伸進社區(qū)村組戶和志愿者群,觸底“微信息”:當?shù)刈钇h的張家畈鎮(zhèn)某村干部忙于全村隔離,以身作則,一個月吃住在村部,狠心“離棄”僅200米之隔的一家人;本在四川成都工作被隔在老家水寨村的小楊促成千里之外的成都愛心人士給鄉(xiāng)親們運來了緊缺物品。這樣觸底的“村頭好人”“塆中故事”讓融媒體平臺用戶在現(xiàn)場語境中始終“共情”在線。此外在信息處理分發(fā)節(jié)奏頻率上積極應變,重要新聞信息一稿分編多發(fā),時新信息電視滾屏播出,微信公眾號每天6批次、每批次1至10條以上推送,云上麻城APP即時不限量推送。
在公共疫情應對愈趨嚴峻時,傳播現(xiàn)場語境更有助于處在本地信息弱端的用戶群體緩解威脅感并作出理性自反應,最大程度縮小政府發(fā)力與民眾受力的現(xiàn)場距離和心理反差。2022年麻城市歷經(jīng)近兩個月嚴密防控,人口密集的城區(qū)居民普遍聽從響應指揮,麻城得以在全省縣域率先復工復市復學。融媒體平臺持之以恒生成的現(xiàn)場語境貢獻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效能。而考察群體情緒和配合秩序一度混亂的某些都市社區(qū),不難看出民眾訴求端、社區(qū)小區(qū)管理端、上級決策指令端兩兩之間的信息孤島效應在作怪。而脫離現(xiàn)場的某些自媒體“大V”在民眾處于信息孤島效應下也有了興風作浪的用武之地。
二、通感語境
身陷危情之中的人群尤其弱勢群體不排除有種種隱秘復雜心理,諸如阻嚇恐懼則諱疾忌醫(yī),求告無門則極端行事,管理不大到位則我行我素等。這也正是政府一手緊鑼密鼓防控還要一手尋求心理介入紓解的必要性所在。情急之際,指揮機關往往一天突發(fā)多道強制或懲罰的命令,媒體應急傳播如果一邊倒,是具有一定思想控制力度的,但難免放大社會恐懼情緒和削弱傳播有效性。客觀地看,管制措施、治療手段、防護標準、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疫情走勢這些密集信息往往自帶“生、冷、硬”屬性,與聲稱“百姓零距離”的媒體主導語境是矛盾的。
2020年3月5日上午孫春蘭率中央指導組實地察看武漢社區(qū)疫情防控和群眾生活保障情況,針對群眾現(xiàn)場反映的困難和問題現(xiàn)場作出回應。6日,《澎湃新聞》對這件“硬”新聞事件做了一個背景報道《關注武漢老百姓反映的生活保障困難,中央指導組是動真格的》。報道稱:“央視新聞聯(lián)播和新華社共同關注了一個問題。”“孫春蘭立即要求省、市領導深入調查,不回避矛盾,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堅持務實作風,實事求是、切實解決問題,提升群眾滿意度?!薄杜炫刃侣劇穲蟮乐浮笆聦嵣?,這條重要消息里的一句話‘群眾現(xiàn)場反映的困難和問題’信息量很大”,還援引知情者“陶然筆記”公眾號披露:“從3月5日中午開始,關于中央指導組在武漢小區(qū)考察的帖子在網(wǎng)上流傳開來,有文字也有視頻。有居民從家里的窗戶向正在考察的中央指導組喊,‘假的,假的’,主要反映的是社區(qū)物業(yè)假裝讓志愿者送菜送肉給業(yè)主、實際工作不到位的情況?!眻蟮肋M一步提示:“中央指導組又是怎么解決的?”接著報道引“陶然筆記”說:孫春蘭副總理當即要求省市領導深入了解情況并指出,群眾有情緒很正常,這提醒我們,社區(qū)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還存在短板。不要掩飾矛盾,要實事求是,明確問題出在哪里,及時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絕不能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報道還援引新華社電稿,交代:“下午,中央指導組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進一步做好群眾生活保障工作,強調要打通生活物資供應和社區(qū)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做好社區(qū)群眾的心理疏導工作,讓他們居家生活更加安心。”報道補充說:“武漢市已經(jīng)派人對社區(qū)的3000多戶居民逐一上門,入戶調查,了解具體訴求后著手解決?!薄杜炫刃侣劇纷詈蟛煌鼘ι鲜鍪录c評:“說得很實在?!?a href="file:///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20Files/wxid_5348803489512/FileStorage/File/2022-12/%E7%8E%B0%E5%9C%BA%E8%AF%AD%E5%A2%83%E3%80%81%E9%80%9A%E6%84%9F%E8%AF%AD%E5%A2%83%E3%80%81%E5%BB%BA%E8%AE%BE%E8%AF%AD%E5%A2%83.doc#_edn2" title="">[②]
《澎湃新聞》這個報道面對事件,不是以嚴肅口氣“正視聽”,而是對社會治理機構、官方媒體、知情者公眾號、居民訴求方和本媒體機構等各自角色對矛盾焦點問題的感知體驗平等地進行交換,讓各方意見有來有往,讓事、理、情的傳達剛柔相濟,生成了通感語境。
所謂通感語境,簡言之,即事件所涉各方(甚至矛盾各方)有話好說、說得實、聽得懂、聽得進的信息互通互感場景。
而要用通感語境打通多方角色之間信息感知和交互的障礙,區(qū)域融媒體則具有靈活度和接近性的優(yōu)勢。在湖北英山縣有一個微信公眾號案例。鄉(xiāng)村喇叭顯神威,試看鄉(xiāng)親誰能敵:“喂喂!各位村民請注意!有幾個事兒要說一下子哈:目前已經(jīng)到了新型冠狀病毒爆發(fā)期,但是還有些人不自覺,到處跑,‘蜂子蜇了屁眼’樣的坐不住,今天我再說哈子,不管你車牌兒是ABCD還是XYZ,不管你穿的是名牌兒還是貂,莫出去到處瞎跑,廣播里頭電視新聞里頭手機里頭,天天叫你莫串門兒,莫亂跑,減少接觸,你的‘耳朵打蒼蠅去了’啊……‘公不離婆,秤不離砣’,這幾好唦,幾和諧唦,長點膘是富態(tài),出去飄是禍害,你不出門是一種責任,是一種覺悟,大家要團結起來,眾志成城一條心,鏟除病毒不留根!我涎都說干了,不曉得你聽進去冇?!”[③]如此“奇葩”的“當面鑼對面鼓”,比命令貼心,比專家好懂,嬉笑怒罵,寓教于樂,引發(fā)手機端跨區(qū)域轉發(fā)流傳。麻城融媒體中心2020年適時將回歸社會的治愈者作為新聞人物——讓群眾現(xiàn)身(也是信息用戶),傳導出他們頑強搏擊的個體價值、更為社會作出榜樣的公德價值;契合階段形勢策劃醫(yī)護與防疫知識科普專訪——讓專家發(fā)聲(非命令信息),其中對危害最大的群體聚集感染現(xiàn)象加以透視,同時傳達出公民責任意識,受到社群和官方認可。這正是通感語境“善解人意”的“治愈”功能,能緩解民眾病毒恐懼、物理隔離抗拒情緒,爭取他們對公共政策的共情共識。善用通感語境,媒體需要下功夫吃透政策命令(上情)背后的科學支撐原理,找到社群和信息用戶的共情入口(下情),回歸媒體人文關懷本色的話語藝術和專業(yè)技巧。
在2020年至今,一批醫(yī)學醫(yī)療專家煉成了最當紅的“網(wǎng)紅”,每每在抗疫時勢的緊要關頭露面發(fā)聲,引導社會情緒。信服也好,存疑也好,先盼著專家露面。這已成為媒介對社群通感語境的長袖善舞的應用發(fā)揮。2022年11月11日“防控二十條”出臺,后12月7日“新十條”頒布。一眾官方頭部媒體及時跟進推發(fā)自防自療居家必備知識,如此“親民”的信息產出讓用戶“受寵若驚”。如人民日報百家號從中山大學“全國高校抗疫大講堂”抓取一條熱聞,于2022年12月15日22點28分推出《大家一起“陽”不可?。$娔仙阶钚屡袛唷?,當即引爆全網(wǎng)轉發(fā)。
三、建設語境
“人民戰(zhàn)爭”戰(zhàn)疫策略是我們國家在國情實際和制度優(yōu)勢下的必然選擇??陀^地看,初期在湖北、武漢等各地域城鄉(xiāng)基層社區(qū)疫情阻擊主陣地,人數(shù)龐大、地域分散、條塊管理各異、信息相互不認可、生活物資不均衡、尤其醫(yī)療和防疫資源極不對稱等,種種疫情危情特點帶來了空前的防控難度,也引發(fā)不少輿情烏龍事件。這與“人民戰(zhàn)爭”有序、有效、聯(lián)動機制的需求是有很大反差的,時時處處考驗著指揮員、戰(zhàn)斗員和人民群眾。
有幾則媒體報道值得審視一番。《財新網(wǎng)》報道:“武漢市社會福利院一在院護士稱,該院約有11位老人因反復發(fā)燒、呼吸衰竭而死,醫(yī)護人員也受感染,肺部CT出現(xiàn)疑似癥狀;另有家屬稱,漢口一養(yǎng)老機構護工確診新冠肺炎,有老人突然去世?!?a href="file:///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20Files/wxid_5348803489512/FileStorage/File/2022-12/%E7%8E%B0%E5%9C%BA%E8%AF%AD%E5%A2%83%E3%80%81%E9%80%9A%E6%84%9F%E8%AF%AD%E5%A2%83%E3%80%81%E5%BB%BA%E8%AE%BE%E8%AF%AD%E5%A2%83.doc#_edn4" title="">[④]《南風窗》報道:“通道里住了7個人,他們滯留在武漢,又交不起錢住旅館。沖水的時候,眼看著被蓋衣物要被淋濕,但他們不敢上前,因為‘來的人穿著執(zhí)法人員的制服’。高強說:‘現(xiàn)在是特殊時期,我們都能理解,但是我們這群人,哪怕在通道里住著,也比沒有地方住在外亂跑要強啊?!?a href="file:///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20Files/wxid_5348803489512/FileStorage/File/2022-12/%E7%8E%B0%E5%9C%BA%E8%AF%AD%E5%A2%83%E3%80%81%E9%80%9A%E6%84%9F%E8%AF%AD%E5%A2%83%E3%80%81%E5%BB%BA%E8%AE%BE%E8%AF%AD%E5%A2%83.doc#_edn5" title="">[⑤]還有某微博日記引起巨大輿論波浪。這些社群信息的傳播具有真實鮮明的沉浸式現(xiàn)場語境,散射出與當?shù)毓芘c被管之間的“冷隔離”氣息。湖北某官媒記者個人微博呼吁“換帥”顯示出“極端”氣息。以上媒體人本著職業(yè)敏感的報道因其歸屬體系等種種原因,并沒能得到當?shù)亍肮堋狈降募磿r交互反饋、認可和協(xié)同,往往還引起所涉當事方的誤解、反感或反制。
疫情危情秩序下,區(qū)域管控治理是否高效,與對來自于“底端”的社群信息的利用密切相關。有社會公共事件微媒介傳播案例研究表明:“開放的傳播渠道是沖突解決的先決條件,微媒介作為平臺允許公眾進行利益的表達,實現(xiàn)了共識基礎,同時也需要一種制度性理想語言場景的建構,讓公眾有質疑、建議的自由并把其納入程序共識。這種源于日常生活就公共性問題的討論與監(jiān)督,不會在大范圍上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反而在尊重共同底線的基礎上,確立了理性協(xié)商的規(guī)則并達成政策共識。最終,促使微媒介由情緒提升系統(tǒng)轉變?yōu)閷υ捊涣鞯奈⒂^公共領域?!?a href="file:///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20Files/wxid_5348803489512/FileStorage/File/2022-12/%E7%8E%B0%E5%9C%BA%E8%AF%AD%E5%A2%83%E3%80%81%E9%80%9A%E6%84%9F%E8%AF%AD%E5%A2%83%E3%80%81%E5%BB%BA%E8%AE%BE%E8%AF%AD%E5%A2%83.doc#_edn6" title="">[⑥]
信息傳播正在改變社會治理格局,但“曝光添亂”的有色眼鏡還沒有摘下,“傳播幫忙”的觀念還未成為通識。如此,坊間“泛媒介”的局限性信息難免自動無限演變?yōu)榉啦粍俜赖摹安《尽?,嚴重干擾疫情危情下正確決策與正確響應。
區(qū)域融媒體中心作為專業(yè)自覺的“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社區(qū)信息樞紐”,除了傳揚英雄主義、激勵同心正能量,同時應該有效打通決策“頂端”與民眾“底端”的通道,特別是公共資源調度信息、醫(yī)療生活物資供求信息的交互暢通,產出即時建設性信息,克服區(qū)域內和區(qū)域之間條塊層級信息傳播效率的局限,服務好“人民戰(zhàn)爭”的體系大局。在上文所引《澎湃新聞》《關注武漢老百姓反映的生活保障困難,中央指導組是動真格的》案例中,倘若當?shù)亍绊敹恕敝卫砼c“底端”訴求即時實現(xiàn)公共信息交互暢通,那么居民從窗戶向中央指導組喊“假”之類的現(xiàn)象會大大減少。2022年10月以來,有著1平方公里10萬人密度之稱的廣州康鷺片區(qū),一度成為全國為之揪心的疫情漩渦。筆者就社區(qū)抗疫措施三年間變化向當?shù)匾晃豢挂咧驹刚哌M行調研,對方興奮地告知:我在一個小區(qū)幫助分發(fā)物資,居民下樓一會兒哄搶完了,有人居然重復來拎;在另一個小區(qū),有個60多歲的老樓長讓我佩服,他做個小程序讓全棟每戶登記和簽收,由他一人下樓領取分送,又安全又避免重領。老樓長還讓我推廣他的辦法。筆者從中受到啟發(fā),在危情中基層融媒體信息傳播要是常態(tài)用好建設性語境,受益者將何其多。
這里所謂建設語境,簡言之,即區(qū)域融媒體傳播生產問計于民,善聽善謀,放大融媒體信息庫和話語權的資源價值?,F(xiàn)場語境、通感語境最終指向建設語境。
從對部分重疫區(qū)融媒體中心自有新媒體略作考察的情況看,目前信息結構約等于標語+指示+公告+事跡宣傳+科普片+點贊留言+其他,社群信息來源固化(單位通訊員),“看”的勢能大于“用”的動能,留言少或無,社情疫情即時互通的長項不常體現(xiàn)。在《云上紅安》各類防疫信息中“民聲爆料”欄目更受青睞:從2020年1月29號起至3月3號,發(fā)布信息35條,其中有關疫情防控34條,34條中屬于公眾訴求信息32條,政府方面答復訴求信息32條。其中某鎮(zhèn)居民2月12日反映“還有人不帶口罩串”,社區(qū)組長“八十多歲,不便行走、工作、宣傳”,當?shù)卣畽C構2月13日就答復“已落實了社區(qū)某治保委員接管該老組長工作”。[⑦]說明在基層融媒體平臺上,用戶參與、政府響應、處置快速、監(jiān)督透明的建設語境和媒介素養(yǎng)得到一定程度實踐。當然在該APP每日信息產出總量中,“民聲爆料”類信息占比還不高,形式還單一,說明交互平臺優(yōu)化推廣和利用還有較大空間。麻城融媒微信公眾號2022年11月27日舉行一場“居家心理調適”主題直播,點贊達到2.2萬次(可以重復點),符號互動多,建議性留言少,就是說圍觀者占絕大多數(shù)。用戶“廠部門診部程醫(yī)生”留言鼓勵了建設性傳播:“專家的話題有代表性?!庇脩簟八{”吐槽:“自費隔離也沒有拿出紅頭文件出來公開公示,都是防控點的工作人對社區(qū)對接,如果要回來就要自費隔離。”這里宣泄的信息隔閡引起的郁悶心理可以疏導,而政務治理的在線建議有待鏈接到解決機制的即時通道,融媒體建設語境功能有待繼續(xù)拓展。
以下就基層融媒體生成建設語境的基本路徑試作探討。
一是融媒體開放和不斷優(yōu)化自有移動信息平臺的即時互動功能,開辟社區(qū)社交信息出入口,建立解決通道和機制,實現(xiàn)多向信息交互,生成政、媒、社相互“夠得著”、“聽得見”、“用得上”的主動傳播共享的建設語境。二是沉浸到信息社群(重點針對信息“孤島”),在社情監(jiān)測預警、公共物資調配、突發(fā)應急處置、志愿行動、鄰里相助、謠言澄清、情緒紓解等各方面,產出即時建設性信息。事實上,某醫(yī)療點物資“只夠三天”的信息引起外界愛心組織發(fā)起捐贈,是社交媒體較早發(fā)出的。融媒體以融合為首責,不可對信息的巨大建設能量視而不見、見而不謀。三是媒體和治理決策機構即時捕捉、分析熱點信息,集中民眾智慧和訴求,據(jù)以指揮調度和監(jiān)督落實。四是融媒體運用大數(shù)據(jù)智庫及基于其上“信息動能”,如話語權,生成友好實用建設語境,實現(xiàn)社會治理方和公眾用戶對融媒體數(shù)據(jù)資源的共享共用。
[①]騰訊網(wǎng), https://new.qq.com/omn/20200129/20200129A00TG100.html
[②]澎湃新聞,2020年3月6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350526
[③]《村長的硬核廣播,都來聽聽》,微信公眾號《英山話》,https://mp.weixin.qq.com/s/PQZpePouur67bN-2ZDBzYA
[④]《武漢養(yǎng)老院現(xiàn)多例疑似新冠感染》,《財新網(wǎng)》,2020年02月20日http://china.caixin.com/2020-02-20/101517853.html
[⑤]《我在武漢街頭入睡,請別對著我的被子澆水》,《南風窗》百家號,2020年2月27號,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53025459771496085%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from=timeline
[⑥]李春雷、陳瑞華:《社會公共事件中微媒介與公眾情緒聯(lián)動機制研究》,《現(xiàn)代傳播》2019年第4期。
[⑦]新聞客戶端《云上紅安》,2020年1月29號至3月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