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 麻城市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 mczfw@163.com
看到這題目,或有異議,因為評價人物,各有各的標(biāo)準(zhǔn)。本文是從王朝對逝者賜“謚”度角談的。
在我國封建時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鴻儒耆宿死后,朝廷常給一個特殊稱號。這種稱號叫“謚號”。而給“謚號”的具體操作叫“謚法”。謚號之事,約起于西周初年。周文王、周武王中的“文”、“武”,就是謚號。
謚法,是封建社會中禮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唐人王彥威說:“古之圣王立謚號之意,所以彰善惡、垂勸戒,使一字之褒寵,逾紱冕之賜。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刑,此邦家之禮典,向陛下勸征之大柄也”(《贈太保于頔謚議》)。說白了就是,弘揚禮教,維護其統(tǒng)治。
“謚”字,是根據(jù)死者生前行為的美德、丑惡而分為美、平、惡三類,謚號也有褒、憐、貶的不同。倘若死者一生為善或建有功勛,就給予昭、恭、敬、莊、烈、端、襄等美謚;倘若死者一生的行為有悖禮義,就給予暴、煬、昏、紂等惡謚;倘若死者登位夭折或志向未申,就給予懷、悼、哀、閔等平謚。
歷朝給謚最多的是文武百官。得謚的官員須有一定的資格。明朝規(guī)定三品以上的職事官才有賜謚的資格。其時,一般由翰林院擬出幾個謚號,禮部討論后轉(zhuǎn)內(nèi)閣大臣,再挑出其中幾個呈皇帝,由皇帝決定一個謚號。大臣的謚號一般不能與前代皇帝或自己父祖的名字相同,但不避本人名諱。

麻城第一個獲明王朝謚號殊榮的是兵部尚書劉天和。
劉天和,字養(yǎng)和,麻城鎖口河人,弘治十一年舉人,正德三年進士,初任南京禮部主事,后補御史,為欽差巡陜西,因得罪宦官廖堂,遭其陷害被捕,后經(jīng)吏部尚書楊一清等人營救獲釋,貶為江蘇金壇縣丞。后因政績卓著,遷至湖洲知府。嘉靖初年(1522)劉天和升至山西提學(xué)副使,累遷南京太常少卿。后以右僉都御史督甘肅屯政,向皇帝請求以肅州丁壯及山、陜流民于近邊耕牧,推行于各邊疆。不久,改為陜西巡撫,任內(nèi)請求撤鎮(zhèn)守中官及罷為民患者三十余事,世宗均聽之。此后,他平定洮岷番四十二族暴亂及平息湖店的盜賊和漢中的妖賊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兼陜西巡撫,總管河道水利工程。嘉靖十一年(1532),母喪,劉天和回鄉(xiāng)丁憂,除服后恰逢黃河泛濫成災(zāi),朝廷又重新起用劉天和以原職總理河道,后加工部右侍郎,仍然負責(zé)河南等地河道治理,因治河有功,晉升為工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嘉靖十五年(1536),改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總理陜甘三邊軍務(wù),恰逢吉囊入寇涼州、寧夏等處,天和抵御塞外吉囊入侵有功,加封為太子太保,蔭一子錦衣千戶。不久,升遷至遷南京戶部尚書,又召為兵部尚書兼督團營,因言官劾其年老衰,遂乞休歸。家居三年后,嘉靖二十四年(1545)十二月二十五日逝世,贈少保,謚莊襄。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世貞在《光祿大夫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莊襄公劉天和墓志銘》中感慨道:“劉公真是杰出的國家棟梁呀!他做學(xué)問有古人之風(fēng),為官有良相之才。北治黃河,河工立就;西治屯戍,屯戍政肅;鎮(zhèn)守陜西,陜西大盜散徙。然而,劉公本是南方人士,卻具文韜武略,英勇無比。他統(tǒng)率十萬浴鐵之騎,霆摧電掣于交戟之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飛捷明光,上下動色,功蓋三秦,其大智大勇真是深不可測?。 ?/span>
賜“莊襄”謚號,劉天和當(dāng)之無愧。“莊襄”有六層含義:1、辟地有德;指君臣在外征戰(zhàn)開拓疆土方面有顯著的德行和貢獻。2、甲胄有勞:指君臣在軍事活動中表現(xiàn)出色,身著甲胄,立下功勞;3、因事有功:指君臣因某事或某項任務(wù)而取得顯著成就;4、執(zhí)心克剛:指君臣堅守內(nèi)心,能夠克服困難,表現(xiàn)剛毅的品質(zhì);5、協(xié)贊有成:指君臣在協(xié)助他人或共同完成某項事業(yè)時表現(xiàn)出色,有助于成功;6、威德服遠:指君臣的威望和德行能夠使遠方的人心悅誠服。
歷史上最早謚“莊襄”的是秦始皇嬴政父親,即秦莊襄王。因其早年入趙國邯鄲為質(zhì),迎娶趙姬,生下嬴政,又在呂不韋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鏟除了周朝的殘余王室,功勞巨大。
劉天和享受與嬴政之父同一謚號,真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第二位享受崇高封賜謚號的麻城人是“四部尚書”劉采。
劉采,字汝質(zhì),號安峰,是麻城河?xùn)|細石嶺人。祖上原為洪都(江西南昌)人,明代初年遷麻城的,邑人稱“河?xùn)|劉氏”。嘉靖八年(1529),劉采進士,先授宿州知縣,后遷戶部員外郎,尋晉郎中,歷四川、云南布政使、廣西按察使、廣東右布政使,山東巡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一生清介端亮,孜孜奉國,心堅鐵石,豐骨棱棱。
嘉靖八年,因耿直得罪奸佞,劉采被外放安徽任宿州知縣。在宿州,治黃(河)治(淮),開倉賑民,人民說他是“活菩薩”。因政績突出,遷戶部員外郎,不久晉郎中,再遷四川布政司參議,督理黃冊。蜀王贈送他一筆數(shù)目不小的金幣,他退而不受。
劉采為官清廉,從不收禮送禮,如有位與他同科進士的同年,在吏部掌管人事任免。劉采發(fā)現(xiàn)他與鹽司勾結(jié),從中漁利,便好心相勸。他卻說劉采多管閑事,肆意打壓。后來,這位同年東窗事發(fā),被彈劾罷免。劉采才得以晉升廣西按察司副使。
在廣東任職時,來了位行官吏考績的官員。大小官員們紛紛持金幣來拜謁前來主持考核的吏部大員。可是,因他沒送禮,便未被應(yīng)邀到場。諸官對他側(cè)目而視,不被視為同路人。
嚴嵩執(zhí)掌權(quán)柄時,貪賄成風(fēng)。劉采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巡撫朝廷派到地方治理一個行政區(qū)的行政長官,巡撫有彈劾地方官吏之權(quán),有指揮駐軍之權(quán),是地方實力派人物,譽為“封疆大吏”),按官場“潛規(guī)則”,由藩司進巡撫官職者,一般要拿出數(shù)千金酬謝當(dāng)政者。嚴嵩以為他會上門感恩戴德。劉采卻只是送了一封空函,問問嚴嵩起居而已。嚴嵩是睚眥必報的人,朋友們擔(dān)心一定會打擊報復(fù),都為他捏了把汗。他只輕松地說出三個字:“任之耳!”不久,嚴嵩派趙尚書視察海事。趙是嚴嵩死黨,借嚴之勢,橫行霸道,官員無不逾境趨迎,競獻黃金。劉采卻只派官員持一紙公函前往,知情者都為劉采惴惴不安。所幸這時劉采剿滅寇首楊士仁立功奏捷,趙尚書奈何不得,方得無事。
劉采為官四十年,歷任兵、吏、戶、工部四尚書,功勛顯赫,70歲時自請致仕歸里。歸來時,兩袖清風(fēng),一擔(dān)書籍,其家還須向親友借貸度日,鄉(xiāng)人稱其為“青天白日”。
當(dāng)時,鄉(xiāng)紳立牌坊成風(fēng),唯獨劉采無坊。同僚們感其高風(fēng)亮節(jié),立碑五鳳樓,碑上書“天下第一清官劉采”。朝廷贈爵太子少保、謚“端簡”,特諭祭葬。
“端”即指畢生品行端正,道德楷模;“簡”的含義是平易不疵,即平和無瑕?!岸撕啞敝u號表示人物有德而不懈、平和而無瑕。這是對文官極高的評價。明朝謚“端簡”的大臣僅六位,劉采居其首。
朝廷賜謚劉天和、劉采,不僅肯定了他們一生所作的貢獻,更彰顯了一種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即武臣不畏死,文臣不貪財,則天下太平。
作為麻城人,我們當(dāng)為莊襄公、端簡公而感到驕傲自豪?。▌⒑辏?/span>